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纵观时间长河,一代代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功勋人物,始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在民族复兴伟业中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阅读全文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科技工作者。他们始终心系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不畏艰险、执着追求,呵护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成长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他们,便是大地上的星火。今天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弘扬科学家精神,致敬所有科技工作者!
他们在平凡中创造伟大,创造着属于时代的光。接下来,让我带大家一起走进几位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献背后的故事。
黄才发是寻乌中学的物理教师,近5年,一直在山高水远的地区给孩子做科普。孩子们喜欢黄才发,称他为“发哥”“发爸”或直呼其名。
2018年9月,中国流动科技馆寻乌县巡展活动拉开帷幕,黄才发连续4天分批次有秩序送32个班级总计1652名学生去东江源参加巡展,体验科学魅力。此外,科普手抄黑板报评比、机器人组装比赛、无人机试飞体验等活动也相继开展。2015年以来,一大批学生从科技馆获益。“2016年—2018年县里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都是科技馆的受益者。”黄才发说。
学生温新泉给黄才发留下深刻印象。高一时温新泉去了趟科技馆,激发了对物理的极大兴趣,经常和黄才发一起探讨最速降线、“穿墙”而过等展品背后的原理。温新泉说:“这激发了我渴望知识、探索未知的欲望。”后来,温新泉参加了班级科技兴趣小组并任组长。2017年bd半岛官网,他顺利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
每当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得到满足,黄才发就会觉得很值:“我是一座桥梁,带着孩子通往科学殿堂。”
有时候,黄才发会骑上摩托车,背着展品,在山路来回颠簸几个小时,只为把一个机器人送到孩子手中。“给山里孩子做科普,累并快乐着。”黄才发由衷地说。心思都在搞教学、做科普上,黄才发对儿子抱有歉意,“花在他身上的时间不多。”
未来,黄才发希望能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创作科普展品。“我同时希望科普资源继续向农村倾斜,为提高农村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青少年科学素质发挥更实在的作用。”黄才发说。详情
1963年出生的易志坚在大学学习的是固体力学,半岛bd半岛体育研究方向是断裂力学。1988年,易志坚前往重庆交通大学任教,开始接触混凝土等材料。在多年的研究当中,易志坚发现,改变颗粒物质的力学状态是可能的,例如沙子就可能变成储存水分、空气和养分的“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
2008年提出沙漠土壤化的设想之后,易志坚团队在2009年正式启动研究。经过六七年的理论和实验室研究,半岛bd半岛体育易志坚团队在2016年前往沙漠地区开展实地研究,经过几年的不断尝试,“沙变土”的试验面积已经从最初的25亩拓展到了2021年的近两万亩,这些试验田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新疆、西藏、四川、海南地区,以及中东、非洲的一些沙漠地带。
在研究当中,易志坚团队面临的实际困难来自其他方面。易志坚把这些困难总结为三个方面,其一是没有经费支持,其二是需要深入沙漠,其三是对于易志坚来说,半岛bd半岛体育这是一项跨界研究。“面对许多现实问题,做研究是需要一定的兴趣和勇气的。”易志坚感慨说。
2021年8月底,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里重庆交通大学试验基地种植的高粱。重庆交通大学供图
在易志坚团队的努力协作下,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克服。每到植物播种和生长的季节,易志坚经常拿出周末休息时间,前往沙漠开展研究。作为高校教师,易志坚还把自己最大的“职业福利”暑假拿出来,在内蒙古的乌兰布和沙漠度过。
易志坚在长达十余年的研究当中,见证到自己脑中的一个想法逐渐变成了沙漠中的一片片绿洲。他说,每位科技工作者都会为这样的见证感到无比欣慰。详情
年轻时的张弥曼每年都会花几个月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寻找化石。行走20多公里的山路,睡在农家的阁楼上、村里祠堂的戏台上,时而有老鼠爬过,身上长了虱子……数十载的坚持,张弥曼从未退缩。寂寞山岭间,人迹罕至处,多了一个跋涉的倩影——身负30多公斤的行囊,一根扁担挑着锤子、胶水、化石纸和被子……
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张弥曼从未退缩。她一直坚持自己采集、修理化石,自己给化石拍照,自己研究。化石对她而言,仿佛蕴藏着巨大的吸引力。“在我眼里它们太美了。”张弥曼说。
1980年,张弥曼前往国外学习,带去了在云南曲靖早泥盆纪早期地层中发现的杨氏鱼,采用连续磨片的方法,对这种来自中国的早期总鳍鱼类化石进行研究。
“连续磨片法”能帮助研究者精确地掌握化石内部的结构,但也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努力。连续磨片,就是拿一块化石磨掉薄薄的一层,放在显微镜下画一个切面图,再磨掉一小层,再画一个切面,直到整块化石磨完为止,一个2.8厘米长的杨氏鱼的颅骨化石,张弥曼总共画了540多幅图,而一些复杂的图一张就要画十四五个小时。
1982年,张弥曼正式发表了这项成果。她的发现直接动摇了“总鳍鱼类是四足动物祖先”的传统观点,在学界引发巨大反响。
对张弥曼来说,虽然已经是“80后”,但“退休”还很遥远:每天早晨8点半出门,9点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每逢节假日都是她最高兴的时候——大家都度假去了,她就可以更安静地摆弄那些化石了。详情
作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他在关键节点上的判断总能给社会带去信心和安心。
吴尊友带领团队对相关病例进行职业分类发现,卖水产的人感染人数相对比较多,其次是卖牛羊肉的。从病人的发病时间看,卖水产一类的工作人员发病时间要早。
他们又对市场很多地方进行环境采样,采样的结果和病例情况放在一起分析,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还是水产和牛羊肉大厅。初步分析,可能是因为这些地方温度低、湿度大,适合病毒存活。
随后的大连疫情也是如此,与海产品加工和销售有关。在充分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比对等多种技术基础上,吴尊友认定,海产品及外包装污染、冬季国际物流等bd半岛官网,成为我国输入新冠病毒引发疫情的新方式。
“对传染病防控科技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科研成果能否及时转化为国家传染病防控策略和措施,转化为人民群众的预防行为。”吴尊友说。详情
当天,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副院长王驹做了一个大会特邀报告。陈亮第一次系统地了解我国高放废物处置整体战略规划和最新进展。同时知道了一群正在戈壁无人区挥洒汗水绘就蓝图。
长期在国外从事这项工作的陈亮,就像听到了一种召唤,报告结束第一个冲上讲台:我希望能回国加入这个团队。
2011年回国工作后,陈亮很快完成了角色转变。当年,他与团队成员不畏酷暑寒冬,在戈壁深处连续奋战200多天,完成了3000多米钻孔岩心的裂隙编录和测量、40多平方公里的地表节理调查和综合分析,圆满完成了各项科研任务。
2015年,作为现场总指挥,陈亮带领团队启动了地下实验室坑探设施工程建设和地下实验室场址评价工作。
尽管环境艰苦,但陈亮带领团队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圆满完成了工程建设和10余项大型地下现场试验研究,提出了地下实验室建设安全技术体系,为我国“十三五”重大工程——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建设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关键支撑。
“作为留学归国人员bd半岛官网,回来有国家级平台,最重要有这样一个团队,一起推进高放事业,我觉得非常幸运。”陈亮引用了曾经很流行的一句话:人生一种幸福的状态,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向着一个伟大的目标奔跑。详情
在自己的领域默默奉献、辛苦耕耘的科技工作者还有很多很多,或许他们的名字我们还需要时间去铭记,但当这片大地需要光,他们便会义无反顾地选择燃烧自己,发出光亮。他们就是大地上的星火,在平凡中创造伟大,创造着属于时代的光。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我们致敬所有科技工作者!致敬这些大地上的星火!